搜尋此網誌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英譯漢傳佛典之研究

一、  前言 - 中國佛教史幾乎就是一部佛經翻譯史
a.  千年的翻譯歷史: 漢末開始佛典的傳譯
·   漢佛典典翻译年代可考最早的一部,是安世高于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所出《明度五十校計經》。
b.  漢譯佛經論仍在進行
c.  世界三大佛教系統近代在西方的發展
·   藏傳
·   南傳
·   漢傳
d.  漢傳佛教傳播世界瓶頸突破之鑰

二、  翻譯的理論與問題
a.  吳‧支謙法師:佛教最早的譯經理
b.  東晉‧道安法師 譯經之「五失本,三不易(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
·   譯胡為秦。有五失本也。
·   一者胡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
·   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   三者胡經委悉至於嘆詠。丁寧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   四者胡有義記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   五者事已全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辭已乃後說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    
·   然般若經。三達之心覆面所演。聖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 不易也。
·   愚智天隔聖人叵階。及欲以千歲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   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豈將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   涉茲五失經三不易。譯胡為秦。詎可不慎乎。
(釋道安,〈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第一〉《出三藏記集序卷第八》)
c.  姚秦‧鳩摩羅什 意譯說 (Free Translation)
d.  東晉慧遠法師直、意譯折中說
e.  隋‧彥琮法師 譯者八備說
·   誠心愛法,志願益人,不憚久時,其備一也。
·   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其備二也。
·   筌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闇滯,其備三也。
·   旁涉墳史,工缀典詞,不過魯拙,其備四也。
·   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其備五也。
·   沉於道術,澹於名利,不欲高衒,其備六也。
·   要識梵言,乃嫺正義,不墜彼學,其備七也。
·   薄閱倉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其備八也。
f.  玄奘大師五不譯說
·   一祕密故。如陀羅尼。
·   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
·   三此無故。如閻淨樹中。夏實無此木。
·   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顧梵音。
·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
(宋法雲編,(翻譯名義序),《翻譯名義集》,T54 No.2131)
g.  贊寧:佛典翻譯理論總結
·   至北宋贊寧,對上前述各朝的翻譯理論,作一總回顧,並提出「新意六例」之說,可看出佛典的文字問題除了翻譯的問題外,其基本的不同點,則為語言的不同,茲將其六例簡列如下:
·   逖觀道安也論五失三不易。彥琮也籍其八備。明則也撰翻經儀式。玄奘也立五種不翻。此皆類左氏之諸凡。同史家之變例。今立新意成六例焉:謂
·   譯字譯音為一例。
關於「譯字不譯音」
·         初則四句:
·         一譯字不譯音。即陀羅尼是。
·         二譯音不譯字。如佛胸前卍字是。
·         三音字俱譯。即諸經律中純華言是。
·         四音字俱不譯。如經題上&F6FAA6;&F6FAA7;二字是。
·          
·   胡語梵言為一例。
第二胡語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純梵語。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名婆羅門。國與胡絕書語不同。
從羯霜那國。字源本二十餘言。轉而相生。其流漫廣。其書豎讀。同震旦歟。至吐貨羅言音漸異。字本二十五言其書橫讀。度蔥嶺南迦畢試國。言字同吐貨羅。已上雜類為胡也。
若印度言字梵天所製。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廣。號青藏焉。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   重譯直譯為一例。
·   粗言細語為一例。
·   華言雅俗為一例。
·   直語密語為一例也。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卷第三),《宋高僧傳》,T50 No.2061 )               
贊寧接著,於以下諸點也是就重譯直譯、粗言細語、華言雅俗、直語密語為等文字問題討論。
·   形成的文字問題
·    由上述的譯經理論,可大致瞭解中國佛典的用字原則與形成的問題:
·         因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云。其書為天書語為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
·         因而,有「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譯上字義的問題,所造成佛典文字問題。
·         進而,玄奘之「五不翻」,這些不翻的字就形成了「字」的問題
·         最後,贊寧更總結的提出「新意六例」之說,以提出佛典的文字問題
·   所形成的問題:
·         因為是音譯,用字則與中國用字有所不同,製造新字。
·         因為經過多人翻譯,同一音其譯名不同,重複造字。
·         為符合梵音,因而造了很多字,梵音華字。
·         尤其在五不翻的部份,因為「祕密,多含、此無、順古、生善」等原因,因而不翻譯,直接採取原音,造成的額外字體或字形。

三、  翻譯的規模: 傳統翻譯 vs. 現代翻譯
佛典漢譯約始於東漢至北宋止,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翻譯活動之一,在近千年的歷史中,鳩摩羅什的成就可謂非常突出。羅什大小二乘兼譯,開中土佛教傳播史上萬世之基業。於姚秦弘始三年(401年)為姚興迎至長安,組織了大型的譯場翻譯佛典,其規模前所未有,十年間譯經39部,共313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直接獲皇室支持的佛典漢譯組織。
§  蕭世昌著《鳩摩羅什的長安譯場》
※ 中國四大譯經師:
   鳩摩羅什大師→佛陀耶舍大師、僧肇大師、道生大師
   玄奘大師→道宣大師、懷素大師
   義淨大師→實叉難陀大師、法藏大師
   真諦大師→法藏大師
※ 最早漢譯經師:安世高大師
※ 其他譯經師:竺法護大師、法顯大師
※ 譯經事業的推動者:慧遠大師大師、道安大師
現代翻譯:
四、  梵文與巴利文(咒語)音譯的問題
·         漢譯: 古漢語、吳音等
·         藏譯: 梵、藏基本發音字母之別: 梵文基本音有48/49音,而藏文基本音卻只有35音,因此以音譯音時,無法作一對一的直譯。 所以 Svaha 古漢語譯音『薩婆訶』藏音會發音成『梭哈』而非梵音的『司哇哈』。                      Om Ma-ni-pad-me Hum 應是念 Pad Me 不是 Be Me

五、  如何做好英譯漢佛典的必要條件
a.  認識漢譯佛典經驗
b.  翻譯者語言條件
·   古漢語(文言及佛經語體)
·   英文
·   略通梵、巴語
c.  佛學知識
d.  譯者八備說
e.  詮釋翻譯─應用漢傳佛教特色
·   科判─中國最早發現佛經結構者;晉朝的道安法師,當時道安法師提出以三科解釋佛經時,許多人不以為然。
一部佛經的結構有三部分:
一、序分,述說此經教產生的由來。
二、正宗分,論述一經的宗旨,正顯佛在此經所要說的法門。
三、流通分,敘述受持本經的利益,更勸與會大眾廣為流傳,使此法門代代流傳,通達十方世界。
·   唐朝玄奘大師將親光菩薩等所造的《佛地經論》譯來中國後,才知道親光菩薩就是將佛地經論分成三科:
§  教起因緣分 (即序分)
§  聖教所說分 (即正宗分)
§  依教奉行分 (即流通分)
證實道安法師以三科判釋佛經,不愧是「彌天高判釋道安」。
f.  『科判』對英譯漢佛典的意義─以《楞嚴經》兩英譯本為例
·   Appendix - 1
·   Appendix -2
·   Appendix - 3
·   Appendix - 4
g.  首楞嚴經通議提綱略科楊註兩英譯本頁碼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