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伺體性者,謂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若深推度所緣,慧為體性應知。
尋伺所緣者,謂依名身、句身、文身義為所緣。
尋伺行相者,謂即於此所緣,尋求行相,是尋;即於此所緣,伺察行相,是伺。
尋伺等起者,謂發起語言。
尋伺差別者,有七種差別。謂有相、無相,乃至不染汙,如前說。
尋伺決擇者,若尋伺即分別耶?設分別即尋伺耶?謂諸尋伺必是分別;或有分別非尋伺。
謂望出世智,所餘一切三界心、心法,皆是分別,而非尋伺。
尋伺流轉者,若那落迦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耶?』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當知尋伺、慧思為性;猶如諸見。若慧、依止意言而生;於所緣境,慞惶推究;雖慧為性,而名尋伺。於諸境界,遽務推求,依止意言、麤慧,名尋。即於此境,不甚遽務、而隨究察,依止意言、細慧,名伺。』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 (T30, No.1579, p0623)『尋』(vitakka):在經中,‘尋’一詞常不精確地用以代表思考,但在《阿毗達摩論》裏,它精確地代表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標的心所。猶如國王的親信有能力帶村民入皇宮,尋亦能夠把心投入目標裏。對於修習禪定,尋的特別作用是對治昏沉睡眠蓋(thinamiddha)。--- from Theravada Wiki
『伺』(vicāra):‘伺’一詞通常意為檢查,然而在此則意為保持心繼續專注於目標。尋是把心與心所投向目標,伺則是心繼續專注於目標。諸注疏提供了好些不同的比喻,以說明此二禪支之間的差別。尋有如展開翅膀起飛的鳥;伺則有如張著翅膀在天空中滑翔的鳥。尋有如投向花朵的蜜蜂;伺則有如在花朵上方嗡嗡作響的蜜蜂。尋有如持著失去光澤的金屬盤之手;伺則有如拭擦該盤的另一隻手。禪那中的伺暫時制止疑蓋(vicikiccha)。--- from Theravada Wiki
『伺』在 The Debate of King Milinda 第十六頁則譯為 sustained application, 有翻譯為 "discursive thinking" 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