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南無』一詞意義為何? 梵文怎麼拼?

『南無』的意思是『歸命』或『禮敬』或 依 Global Oneness定義為 "I humbly trust, or adore, or acknowledge" 。『南無』的梵文原文為 namaḥ;巴利文為namo。


『大悲咒』或『楞嚴咒』內有數個『南無』原梵文為namaḥ, 但又有 namas, namo,以及nama,為何會有不同的拼音?

梵文有一個相當複雜的變音系統,稱之為梵文律Sandhi rules。即根據一個單字字尾的字母與所接的下一個單字的第一個的特定字母有一定變化的規定。

Namas 是 namaḥ 的中性名詞,日本梵和辭典則兩者通用。

如『楞嚴咒』內: namaḥ sarva-Buddha-Bodhi-sattvebhyaḥ 『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鞞弊(三毘迦切).』

如以-aḥ為字尾的字接一個以r為首的字,就得改為 –o,如namaḥ 接 ratna-trayaya,要改為namo,例如下列一例:
1. Namo ratna-trayaya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漢譯『喝囉怛那』的『喝』是贅字,應該是『南無.囉怛那.哆囉夜耶』。

如以-aḥ為字尾的字接一個以 -n 為首的字,就得改為 -o,例如下列一例:
2. Namo nilakandha 南無.那囉謹墀

如以-aḥ為字尾的字接一個以 a 為首的字,就得改為 -a,如namaḥ 接 aryāvalokiteśvaraya,要改為nama,例如下列一例:
3. Nama aryāvalokiteśvaraya 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

如以-aḥ為字尾的字接一個以 s- 為首的字,就得改為 -s,如namaḥ 接 sk4tva,要改為nama,例如下列一例:
4. Nama skrtva imam Aryāvalokiteśvara Ramdhava 南無.悉吉慄埵.伊蒙.阿唎耶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

namas 則用於印度平日最常用的問候語 Namaste! 是以 namaḥ 和 te (to you 對你) 合成,意為『對你禮敬』。於此 namaḥ 變為 namas。對人說 Namaste!時,雙手合掌於胸前,點頭禮敬對方。雙手合掌於額前,則為對佛或菩薩的敬意與歸命。最崇高的禮敬如下所示:

禮者與受禮者一體
Namaste'
"I honor the place in you
in which the entire universe dwells,
I honor the place in you
which is of love, of truth,
of light, and of peace.
When you are in that place in you
and I am in that place in me,
We are one!"
我禮敬你那全宇宙所居的內在
(意譯應可說是: 我禮敬你本來真面目)
我禮敬你那是愛、真理、光與平和的內在
當你是你內在的你
而我是我內在的我
我們是一體的。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觀音菩薩 Avalokiteśvara 可以唸為 avalokiteśvaraya嗎?

單獨使用『觀音菩薩』應用 avalokiteśvara,此字中的 ś 字應該唸為sh,即是 avalokiteshvara。

avalokiteśvaraya是觀音菩薩一字的受格,不可單獨使用。

若要唸avalokiteśvaraya則前面要加一個namo 意為歸命觀世音(觀自在)菩薩。namo avalokiteśvaraya 以英文解釋是 Homage to Avalokiteśvara。在此 ya 即是 英文的 to (向)的意思。另有一意為 for (為了...)

假如唸如『大悲咒』第二句加一 arya (聖)字則更佳。Namo Arya-avalokiteśvaraya 意為『歸命觀世音(觀自在)菩薩』。a-a兩個a重複,a-a可以念為 a 的長音(ah)。a-a 合併後拼為 Namo Aryāvalokiteśvaraya。這用法的實例就是大悲咒第二句 『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

一般將此句斷句為『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是不對的。應該斷句為『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其意為『歸命聖觀世音(觀自在)菩薩』。若依一般斷句只唸『婆盧羯帝爍缽囉耶』是完全不對的。『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發音也應該以台語發音較接近梵音。

恆德法師攝於普陀山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有人說玄奘大師將『唯識』一字翻譯錯了!應是『唯表』,對嗎?

將『成唯識論』之『唯識』譯為『唯表』並非很恰當!

大英百科將依原梵文將《成唯識論》(原文為 Vijñapti-mātratā-siddhi) 譯為"Establishment of the Thesis of Cognitions—Only"。

考其原文Vijñapti 應為 Vi-jñapti 兩字組成的。Vi 為 apart, 有遠離(distance)或分科(division)的意思。jñapti 則為智能的活動的意思或intelligence之意。大英百科在『成唯識論』一詞內將之譯為cognitions (認識,認知)。

mātratā 則為『就是這樣』"the being as much as"。所以可以翻譯為『唯』

siddhi 為完美,成就,成功 (perfection, achievement, success)之意。

固然Vijñapti 一字沒有『識』之意,但有『遠離智力或認知』之意,筆者以為其亦有『離智力或認知的另支』之涵義,就『成唯識論』內容而言,可以說是分析研究萬法之兩面智與識。其所探究的也包含心理學之範疇,將所有萬化現象(百法)均規範於一個『識』而不採用音譯,嚴格說這多少也違反玄奘大師自己的五不翻的原則之三:『此方所無,故不翻』,但玄奘大師選擇重新定義『識』字,用整部『成唯識論』來詮釋它。

整部《成唯識論》不就在詮釋Vijñapti? 玄奘大師於般若 -『智』之外,將『識』一字增加『定義』,這一創舉真乃千古難覓之天才,其梵文精通的功力絕對不亞於印度學者,否則如何代表他的老師戒賢論師論戰當時群智者而立於不敗之地!因之《成唯識論》一詞也成為一句詮釋佛教最直接了當的術語。


另有一說,認為玄奘大師翻譯《成唯識論》是以內容定名,非全然用原書名的原意。這種說法也是極有可能的。
值得討論的是《成唯識論》之『唯識』之『識』字與『八識』之『識』"vijnana" 並非同字。所以《成唯識論》之『唯識』並非『唯八識』的『識』"vijnana",而是『唯』所顯現(representing)實相的百法的『識』"Vijñapti"。這個議題非常值得研究。

倒是將"Vijñapti"譯為『 唯表』不知有何本?極可能是因為牛津大學2004出版的 A Buddhism Dictionary 將 Vijñapti 定義為"mere representation." 而再將英文字 representation 一般譯為『代表』,進而譯為『 唯表』,但在中文字『表』則又有 "surface"『表面』之意,又有 "form"『表格』之意,又有"display"『表現、表演』之意,又有 "manifest"『顯示、顯現』,也是"watch"古『錶』字,而 "in law" 的『表』哥、『表』姊,就不在話下了。 又嚴格地說,"representation" 來自 "re-presentation",其涵意 presentation 『展現』的  "re" 有『再』展現的意思。強將 Vijñapti 一字翻譯為『表』,究竟何所『表』?所『表』為何?就英文本身的涵意已不甚符合原意,遑論其他。筆者淺見以為徒增困擾罷了!筆者認為直接從梵巴文翻譯為漢文最好。

筆者對學者使用翻自梵文或巴利文的佛教英文英文專有名詞再譯為漢語有相當保留的態度。因梵譯英已有可能失真一次,再將此英文譯漢語再失真一次。尤其是英文單字多有多層意義,翻譯為漢語本來就是一個高度難度的課題。現在有些人喜用梵文或巴利文翻譯來的英文佛教名相作為根據以糾正古漢譯佛典的錯失,從學術上說是一種選擇,但下筆前還是慎重些。

A Buddhism Dictionary, 2004 定義 vijñapti-mātra 茲摘錄如下: vijñapti-mātra (Skt.). ‘Mere representation’; the Yogācāra theory that the contents of everyday, unenlightened experience are merely a false superimposition upon actuality of dualistic concepts generated by the mind that prevent direct experience of reality as it truly is (yathā-bhūta). Some later forms of Yogācāra lend themselves to an ide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is theory but such a view is absent from the works of the early Yogācārins such as Asaṅga and Vasuband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