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英譯漢傳佛典之研究

一、  前言 - 中國佛教史幾乎就是一部佛經翻譯史
a.  千年的翻譯歷史: 漢末開始佛典的傳譯
·   漢佛典典翻译年代可考最早的一部,是安世高于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所出《明度五十校計經》。
b.  漢譯佛經論仍在進行
c.  世界三大佛教系統近代在西方的發展
·   藏傳
·   南傳
·   漢傳
d.  漢傳佛教傳播世界瓶頸突破之鑰

二、  翻譯的理論與問題
a.  吳‧支謙法師:佛教最早的譯經理
b.  東晉‧道安法師 譯經之「五失本,三不易(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
·   譯胡為秦。有五失本也。
·   一者胡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
·   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   三者胡經委悉至於嘆詠。丁寧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   四者胡有義記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   五者事已全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辭已乃後說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    
·   然般若經。三達之心覆面所演。聖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 不易也。
·   愚智天隔聖人叵階。及欲以千歲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   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豈將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   涉茲五失經三不易。譯胡為秦。詎可不慎乎。
(釋道安,〈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第一〉《出三藏記集序卷第八》)
c.  姚秦‧鳩摩羅什 意譯說 (Free Translation)
d.  東晉慧遠法師直、意譯折中說
e.  隋‧彥琮法師 譯者八備說
·   誠心愛法,志願益人,不憚久時,其備一也。
·   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其備二也。
·   筌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闇滯,其備三也。
·   旁涉墳史,工缀典詞,不過魯拙,其備四也。
·   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其備五也。
·   沉於道術,澹於名利,不欲高衒,其備六也。
·   要識梵言,乃嫺正義,不墜彼學,其備七也。
·   薄閱倉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其備八也。
f.  玄奘大師五不譯說
·   一祕密故。如陀羅尼。
·   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
·   三此無故。如閻淨樹中。夏實無此木。
·   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顧梵音。
·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
(宋法雲編,(翻譯名義序),《翻譯名義集》,T54 No.2131)
g.  贊寧:佛典翻譯理論總結
·   至北宋贊寧,對上前述各朝的翻譯理論,作一總回顧,並提出「新意六例」之說,可看出佛典的文字問題除了翻譯的問題外,其基本的不同點,則為語言的不同,茲將其六例簡列如下:
·   逖觀道安也論五失三不易。彥琮也籍其八備。明則也撰翻經儀式。玄奘也立五種不翻。此皆類左氏之諸凡。同史家之變例。今立新意成六例焉:謂
·   譯字譯音為一例。
關於「譯字不譯音」
·         初則四句:
·         一譯字不譯音。即陀羅尼是。
·         二譯音不譯字。如佛胸前卍字是。
·         三音字俱譯。即諸經律中純華言是。
·         四音字俱不譯。如經題上&F6FAA6;&F6FAA7;二字是。
·          
·   胡語梵言為一例。
第二胡語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純梵語。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名婆羅門。國與胡絕書語不同。
從羯霜那國。字源本二十餘言。轉而相生。其流漫廣。其書豎讀。同震旦歟。至吐貨羅言音漸異。字本二十五言其書橫讀。度蔥嶺南迦畢試國。言字同吐貨羅。已上雜類為胡也。
若印度言字梵天所製。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廣。號青藏焉。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   重譯直譯為一例。
·   粗言細語為一例。
·   華言雅俗為一例。
·   直語密語為一例也。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卷第三),《宋高僧傳》,T50 No.2061 )               
贊寧接著,於以下諸點也是就重譯直譯、粗言細語、華言雅俗、直語密語為等文字問題討論。
·   形成的文字問題
·    由上述的譯經理論,可大致瞭解中國佛典的用字原則與形成的問題:
·         因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云。其書為天書語為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
·         因而,有「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譯上字義的問題,所造成佛典文字問題。
·         進而,玄奘之「五不翻」,這些不翻的字就形成了「字」的問題
·         最後,贊寧更總結的提出「新意六例」之說,以提出佛典的文字問題
·   所形成的問題:
·         因為是音譯,用字則與中國用字有所不同,製造新字。
·         因為經過多人翻譯,同一音其譯名不同,重複造字。
·         為符合梵音,因而造了很多字,梵音華字。
·         尤其在五不翻的部份,因為「祕密,多含、此無、順古、生善」等原因,因而不翻譯,直接採取原音,造成的額外字體或字形。

三、  翻譯的規模: 傳統翻譯 vs. 現代翻譯
佛典漢譯約始於東漢至北宋止,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翻譯活動之一,在近千年的歷史中,鳩摩羅什的成就可謂非常突出。羅什大小二乘兼譯,開中土佛教傳播史上萬世之基業。於姚秦弘始三年(401年)為姚興迎至長安,組織了大型的譯場翻譯佛典,其規模前所未有,十年間譯經39部,共313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直接獲皇室支持的佛典漢譯組織。
§  蕭世昌著《鳩摩羅什的長安譯場》
※ 中國四大譯經師:
   鳩摩羅什大師→佛陀耶舍大師、僧肇大師、道生大師
   玄奘大師→道宣大師、懷素大師
   義淨大師→實叉難陀大師、法藏大師
   真諦大師→法藏大師
※ 最早漢譯經師:安世高大師
※ 其他譯經師:竺法護大師、法顯大師
※ 譯經事業的推動者:慧遠大師大師、道安大師
現代翻譯:
四、  梵文與巴利文(咒語)音譯的問題
·         漢譯: 古漢語、吳音等
·         藏譯: 梵、藏基本發音字母之別: 梵文基本音有48/49音,而藏文基本音卻只有35音,因此以音譯音時,無法作一對一的直譯。 所以 Svaha 古漢語譯音『薩婆訶』藏音會發音成『梭哈』而非梵音的『司哇哈』。                      Om Ma-ni-pad-me Hum 應是念 Pad Me 不是 Be Me

五、  如何做好英譯漢佛典的必要條件
a.  認識漢譯佛典經驗
b.  翻譯者語言條件
·   古漢語(文言及佛經語體)
·   英文
·   略通梵、巴語
c.  佛學知識
d.  譯者八備說
e.  詮釋翻譯─應用漢傳佛教特色
·   科判─中國最早發現佛經結構者;晉朝的道安法師,當時道安法師提出以三科解釋佛經時,許多人不以為然。
一部佛經的結構有三部分:
一、序分,述說此經教產生的由來。
二、正宗分,論述一經的宗旨,正顯佛在此經所要說的法門。
三、流通分,敘述受持本經的利益,更勸與會大眾廣為流傳,使此法門代代流傳,通達十方世界。
·   唐朝玄奘大師將親光菩薩等所造的《佛地經論》譯來中國後,才知道親光菩薩就是將佛地經論分成三科:
§  教起因緣分 (即序分)
§  聖教所說分 (即正宗分)
§  依教奉行分 (即流通分)
證實道安法師以三科判釋佛經,不愧是「彌天高判釋道安」。
f.  『科判』對英譯漢佛典的意義─以《楞嚴經》兩英譯本為例
·   Appendix - 1
·   Appendix -2
·   Appendix - 3
·   Appendix - 4
g.  首楞嚴經通議提綱略科楊註兩英譯本頁碼對照表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金剛經·詮解篇》十譯比較及新譯註‧《圓滿成就智慧能斷金剛法門》

《金剛經·詮解篇》十譯比較及新譯註

圓滿成就智慧能斷金剛法門


楊宗 編譯註著


已於2017年10月初出版
原泉出版社






本書以玄奘大師《大般若經能斷金剛分》譯本為基準,參照梵文、漢文、英文等十餘種版本,整理並翻譯為《圓滿成就智慧能斷金剛法門》之現代語體文和英文,精心系統編排,將異同之處次第呈現;若見差異過大,則舉出梵文使知其本末。全書分為「譯文」、「註解」、「解說」、「新譯」,眉目清楚、義解正確,解說詳盡,對於《金剛經》義理掌握、深入研究皆有莫大助益

訂購請洽:

原泉出版社
新北市石碇區華梵路一號
電話: 02-2663-2102 分機1204
郵政劃撥帳號:01035624
戶名:原泉出版社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輪迴心

心動念變境
心性不覺,心波隨境相而動,名為無明業相(動心),
覺悟的人面對一切順逆境緣,心如如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依照心動,所以生起能見的相(變念),
若不動則不起能見。依著能見,故現出境界相(化境),
若是能夠離見者,則無境界。而依境界,所以能生智相(生意),
也就是說依於境界,心生起分別愛不愛。依此智相,再生起相續相(顯思),
依智(分別)故生其苦樂,原本之覺心起了念,相應不斷。依著相續相,所以起執取相(現想),
此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著苦樂,心起著我。再依著執取,故計名字相(成計),
依於妄執,分別假名字相。依計名字,所以起了業相(作業),
依計名字,取著不休,造種業故。依起業,故業繫苦相(受感),
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皆依不覺本來一心,性淨明體,因此感招惡業無盡。
(所以惑、業、苦三道、無始無終、流轉生死無盡。)
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染污之惡法),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無明不覺生三細,即是動心,變念,化境。

yoni 從起源作意


Yoni,(Vedic yoni),【陰】
1.女性的生殖器官(the womb),知識,種類。
2.起源(origin),出生地(place of birth),生存界(realm of existence)。
四種生(四生four yonis):卵生(aṇḍajaoviparous creation),胎生(胎盤中出生jalābujaviviparous),溼生(saṃsedajamoisture-sprung),化生(opapātikaspontaneous)。tiracchānayoni。畜生胎、畜生道。yoniso
【副】從起源地。yonisomanasikāra
【陽】從起源作意。(古譯作:如理作意。proper consideration)。經中說諸佛覺悟之前都是以觀智,從根源作意(yoniso manasikārā ahu paññāya abhisamayo):「有生故有老死,緣生故有老死。」乃至「有無明故有行,緣無明而有行」;「無生故無老死,生滅乃老死滅」乃至「無無明故無行,無明滅乃行滅。」(《相應部》S124~10/II5~10?S1265/II104~5;《長部》D14/II31.;《雜阿含369經》)經文可作爲yoniso manasikāra譯作「從根源作意」的最佳引證。《瑜伽師地論》說:「若於諦智增上如理及不如理。不如實知,不能盡漏;與此相違,如實知故。能盡諸漏,當知此中聞不正法,不爲寂靜,不爲調伏,不爲涅盤,所起諸智,名不如理。聽聞正法,…與上相違。當知如理。」(T30840
【反】ayonisomanasikāra,【陽】未從起源作意。(《巴漢詞典》明法尊者增訂)


abhisamaya:'Truth-realization',is the full and direct grasp of the Four Noble Truths by the Stream-winner (Sotāpanna; s. ariya-puggala). In the Com. the term is represented by 'penetration' (paṭivedha,q.v.). Frequently occurring as dhammābhisamaya,'realization of the doctrine' Cf. S. XIII (Abhisamaya Saṃyutta) and Pts.M. (Abhisamaya Kathā). [from: abhisamayaBuddhist Dictionary by NYANATILOKA MAHATHERA] 

abhisamaya:m. ① [abhi-samaya] 現觀,領(悟理)解,理論的理解. ② [<abhi-śam =abhisama-ya] 止滅,止息. māna~ 慢的止滅,phassa~ 觸的止滅.
[from: abhisamayaConcise Pali-English Dictionary by A.P. Buddhadatta Mahathera]

阿蘭若

阿蘭若(梵語araṇya),又譯為阿蘭那、阿蘭攘、阿蘭若迦、阿練若、阿爛拏、阿練茹、曷剌䍲等,佛教術語,源自梵文,因為漢語的習慣,也被簡稱為蘭若。阿蘭若原意是指森林,引申的意義為「寂靜處」、「空閑處」、「遠離處」、「無事處」。修行頭陀行的僧人,通常在村大空隙的地方造小房居住,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樹之下,作為清靜修道之所躲避人間熱鬧處之地。墳場等平常人厭惡遠離的地方,也經常被當成是阿蘭若。因此他們又被稱為阿蘭若比丘,或是森林比丘。

受記

vyākaraṇa 受決, 受記; vyākariṣyasi ; vyākaraṇam 記別, 記莂; “記別” 亦作“記莂”。 佛教語。指佛為弟子預記死後生處及未來成佛因果、國名、佛名等事。《菩薩處胎經•諸佛行齊無差別品》:“佛復告菩薩 摩訶薩 :汝等欲見如來神力,化不思議道,法性純熟,無男無女,善權義説,受女人身,無佛記別,魔釋梵王無真實相,汝等欲知此四眾者受別成佛乎?”《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中:“爾時 那羅延 菩薩語 浄威 力士:‘汝住何法得無生忍而受記別?’ 浄威 答言:‘我以生起諸凡夫法得受記別。’” 南朝 梁簡文帝 《善覺寺碑銘》:“已於 沙佛所,經受記莂。” 隋煬帝 《重與智者請義書》:“ 南岳禪師 ,親所記莂,説法第一,無以仰過。” 汪琬 《<洞庭詩稿>序》:“ 鐙公 本儒家子,少讀書知名,長而遯之釋氏。徧參尊宿,遂受記莂,為曹洞家(宗)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