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佛經都以『如是我聞』為經首。梵文本與巴利文本也一樣嗎?

佛陀將要圓寂前,阿難尊者非常傷心難過不知所措。這時在旁的阿[少/免 ]樓駄尊者 (Aniruddha,舊稱阿那律 )提醒阿難尊者趕快問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諸經之首要如何處理。佛陀指示諸經之首:『當說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如是』就是『信成就』,『我聞』就是『聞成就』。巴利文的原文是:“Evam me sutam” (thus have I heard 如是我聞). 梵文的原文是: “Tam yatha nusuyata”  (thus has it been handed down 如是受傳)。略有不同。(見MILINDAPANHA AND NAGASENABHIKSHU SUTRA - A COMPARATIVE STUDY by BHIKKHU THICH MINH CHAU  http://www.buddhanet.net/budsas/ebud/milinda/ml-00.htm)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漢佛典翻譯為英文,專有名詞(名相)應該如何處理?

漢佛典翻譯為英文有許多的專有名詞(名相),這應該要如何處理比較好? 要用中文譯音?英文?梵文或巴利文?

末學個人的看法是若是英語文化(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紐南非)中已有的文字,應該儘量用英文。例如五根(five organs of sense):眼(eye)、耳(ear)、鼻(nose)、舌(tongue)、身(body)等是人類皆有的器官,當然用英文即可。若是佛教特有的名相則儘量保持原文如梵文或巴利文,又可於第一次出現處加註解,如色(rupa, i.e. form or matter)、空(Śūnyatā, i.e. emptyness)等。咒文則盡量用梵文,不要用漢音直譯為英語發音。漢譯音因為根據原翻譯者的口音而譯,歷代各譯者地域不同所譯音相去甚遠,更非現代人所用的國語或普通話,若以國語或普通話為基準來做英文譯音,這種譯音咒語沒有什麼特別意義,倒不如只誦經文。
中文特有的名相如『一心三觀』等,則末學建議用英文翻譯再註以斜字體漢語拼音。如 英梵合譯『一心三觀』: "Triple-Vipasyana in One Mindfulness" (yi-xin-san-guan) 或純英譯為 "Triple-Insight in One mindfulness" (yi-xin-san-guan) 。如此作者與讀者能迅速溝通,了解所言為何。

漢佛典翻譯為英文可以參考運用玄奘大師所創的五不翻原則 (﹝一﹞ 祕密之故不翻、﹝二﹞含多義故不翻、﹝三﹞此方所無故不翻、﹝四﹞ 順於古例故不翻、﹝五﹞為生善故不翻。),基本上就是漢典沒有翻譯出的梵文或巴利文名相採用原梵文或巴利文,第一次出現之處宜加註英文解釋。
若有已翻譯為中文的名相,而英語文化並沒有這種觀念或事務的時候,還是應該用原梵文或巴利文再加註。(這些只是目前所遇到的情境,若有不同經驗再做修訂。)

『觀世音菩薩』為何又稱為『觀自在菩薩』?

根據日本學者後藤大用(黃佳馨譯)所著的『觀世音菩薩本事』一書簡要的說明如下: 『觀世音』的原文是"Avalokiteśvara"歷來有不同的譯名,依年代的先後排序如下:觀音、闚音、觀世音,光世音、現音聲、觀世自在、觀自在。
 『觀自在』算是較後期的翻譯。
  • "Avalokiteśvara"一字根據『雪山龜茲經』版本的拼音是 "Avalokitasvara",avalokita意為『觀』,svara意為『音』,所以有譯為『觀音』者。由此可知『觀音』是從原來的梵文翻譯過來的,並不是『觀世音』的略稱。
  • 而根據『天竺多羅葉』版本,則是"Avalokiteśvara",這是從avalokita 和 iśvara (意為自在、神妙) 合成的 (即 avalokita + i => avalokite)。所以譯為『觀自在』。
  • 觀世音』又是如何翻得的呢?字根lok有『觀』的意思,另又有『世界』、『世間』之意,這可以說是古人的創意的『增字翻』,兩意皆取,將lok字根翻譯為『觀世』加上 svara 意為『音』,就成『觀世音』了。
  • 其他不常用的譯名就不多介紹了。
後藤大用說的好:『觀自在乃是靈明清純的宗教活動,觀世音乃是無礙智慧與豐富的慈愛渾然融合的宗教人格;並非為煩惱所苦的俗界眾生,不待而言,乃是以一心稱名,入三昧深境,心性淨化觀照,崇高理想化的層次。換言之,是理的化身,是真理,同時也是佛法的大用,應身,形而上的實在者。因此觀世音也稱觀自在,也叫觀音,也較光世音,也叫現音聲。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佛法的『法』字應該是"Dharma"或者是"Dhamma"?

佛法的『法』字梵文是"Dharma","Dhamma"是巴利文(Pali)。
『佛法』並不是佛教的法律。『法』字在佛教裡是代表萬化一切有形無形的事與物。所以『佛法』的意思是代表所有佛陀所教的一切道理經典或論述。並沒有一般所用作為法律規範的意義。在佛教英文裡以大小寫來區別佛法(Dharma)或一般的事物(dharma).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佛陀十大名號之一為『如來』為何又稱『如去』?

『如來』一詞譯自梵文Tathāgata,英文可以譯為"Thus Come One如是而來者" 或 "Thus Gone One如是而去者"。此字由 Tatha 與 gata 組成,tatha 為『如』的意思,用英文講就是"suchness" 或 "thus" 之意。"gata" 則是『來』之意。因為tatha 在Tathāgata一字中ā發長音,可以寫為兩個aa,所以Tathāgata 也可寫為Tathaagata,若如此可以解為 "tatha" "agata", "agata" 即為『來』之相反意為『去』。事實上若反向思考,tatha-gata 和 tatha-agata 兩個合成字皆為 "Tathāgata",所以原譯也是『如來如去』。也就是『如是來如是去』,漢地好簡,只稱『如來』。然其妙在於 『如』字。佛法之高深僅此一字就佛的名號就可表達無遺!就可以『參』個夠了!天下大概也只有梵文能有這種一個字表達兩種相反意義的能力。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佛』字原梵文是Buddha 或 Buddhaya?

『佛』字是譯自梵文Buddha的『佛陀』的簡稱。為何又有『佛陀耶』之稱?
『佛』到底是『佛陀』或『佛陀耶』的簡稱?『佛陀』和『佛陀耶』到底有何不同?

『耶』(原梵文為ya)是梵文內的八種格的『與格』(即類似英文字後接介系詞 to 或 for) 附加字。所以『佛陀耶』Buddhāya 是來自 Buddha + a(重複尾字) + ya (與格) => Buddhaaya, 根據Sandi Rule aa 變為長音ā: Buddhāya (見參考資料:
http://www.foyin.org/zhuanji/news/news_view.asp-newsid=16030.htm